七月的江华县城,暑气里混着沱江的湿润,轻轻漫进春晓社区的活动室。站在门口,我手里紧攥着两份清单:一份是小班的日常管理计划,从晨间点名到课间安全,密密麻麻记着孩子们的点滴;另一份则写满了“瓷器”“皮影戏”,这些中华非遗里的珍宝,将由我带着大班、小班的孩子们一同触摸。
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踏上支教的讲台,既当小班的“孩子王”,又做非遗课的“引路人”。
出发前的日子里,想象总在脑海里打转:小班的小家伙们会不会怯生生地拉我的衣角?那些藏在文物里的文化故事,又能怎样钻进孩子们心里?此刻望着活动室里排列整齐的小课桌,掌心的微汗里,全是对这场相遇的期待——期待用陪伴接住孩子们的童真,更期待和他们一起,在非遗的光影里种下小小的热爱。

(图为爱撒乡壤支教团自我介绍图左6为阳睿)

(图为阳睿指导孩子填写信息)
非遗课上,孩子们盯着瓷器图片里的纹路啧啧称奇;手里的纸条在指尖绕转,慢慢变成灵动的小鱼;扎染的白纸浸入染料,晕开的各种花纹像幅幅小画卷。小家伙们举着自己的“作品”,眼睛亮闪闪的。

(图为阳睿上扎染课)

(图为阳睿上瓷器课)

(图为扎染课阳睿与学生合照)

(图为扎染课课堂作品展示)

(图为编织课阳睿与孩子的合照)
课后辅导时,小班孩子写拼音总出格,我握着他们的手描;大班算术卡壳,就陪他们掰手指算。笔尖沙沙响,满是耐心。

(图为自习课阳睿辅导小朋友做作业)
看着孩子们晒得黝黑的脸蛋,听着他们喊口号时略带沙哑却格外响亮的声音,突然觉得这烈日下的每一滴汗水都闪着光。跟着他们一起站军姿,看他们从顺拐到步伐整齐,从抱怨累到互相打气,原来成长真的能在几天里看得清清楚楚。休息时被围着想听故事,看着他们眼里的光,突然觉得这趟陪练,比自己当年军训还让人动容。

(图左1为阳睿与孩子们一同军训)

(图左红1为阳睿)
家访,敲开一扇扇门,看见孩子们不一样的模样。家长的絮叨,孩子的腼腆,都是真实的暖。

(图左3为阳睿)
支教的日子,是教室黑板上的粉笔灰,是操场边孩子们追着喊的“老师”,是家访时握过的每双温暖的手。
我们带着知识而来,却被他们的纯粹打动——烈日下的军训里,他们用倔强学会坚持;家访时的寻常烟火中,读懂每个孩子背后的故事。
日子不算轰轰烈烈,却在点点滴滴里攒下了沉甸甸的牵挂。离开时,才懂这趟旅程,原是双向的成长与馈赠。

